본문 바로가기
▣ 입학도설(入學圖說)

◎ 제4도 중용수장분석지도(中庸首章分析之圖)/입학도설(入學圖說)

by 석담 김한희 2024. 6. 29.
728x90

▣ 『입학도설(入學圖說)』 제4도

○ 《보물 제1136-1호》

『입학도설(入學圖說)』은

권근(權近, 1352~1409)이 고려 공양왕 2년인 1390년에 전라도 익주(益州)에서 유배 생활을 할 때 지은 성리학 도해집이다. 중국 주돈이(周敦頤)의 『태극도설(太極圖說)』과 주희(朱熹)의 『대학장구(大學章句)』·『중용장구(中庸章句)』의 영향을 받아 완성하였으며, 1397년(태조 6)에 전집 단간본으로 처음 간행되었고 1425년(세종 7)에는 전집에 후집을 더하여 전·후집 합간본으로 다시 간행되었다.

◎ 4. 중용수장분석지도(中庸首章分析之圖)

 

【원문】

愚按 中庸傳道之書 教者之事 而學在其中, 道本乎天而備於我之所受, 教修乎道而因其我之所有. 故章首 備擧命性道教 而歷言之 然後單提道字 以明道體無所不在 雖不睹不聞暫時之頃 幽隱細微獨知之地, 皆此道之所存 而不可忽之意 而言君子存養省察之學 所以教學者 戒懼而存天理 以致其中 謹獨而遏人欲 以致其和 不使須臾之或離也.

故此章大旨 道無不包 而教行乎其間 教之所行 即學之所在也. 學者苟能因是教 而致其為學之功 則教將由我 而位育之極效 庶可以馴致矣.

學者問曰 朱子章句 於戒懼愼獨兩節 但言君子敬謹之心 而不以教言 今子之圗 兼以教言者 得無贅乎 曰 章句直釋本文 其言簡切 雖不及言 乃於或問中言之曰 以明由教而入者 其始當如此 學者或不之察 故愚敢揭而示之也. 此書 傳道之書 首以教言故 凢言學者之事 無非所以教也. 且愼獨 大學亦言之 學者事也 故特加必字於上以戒之也. 中庸直言君子之事 以教之 故不言必 立言下字 其不苟也 如此哉.

曰 章句 以中和為性情之德 今子以和為道 而不言情 又以為心之用氣之所行 何也 曰 中和 固性情之德也 今以和為道者 本其所謂達道而言 以明章首性道教之所包也. 其又以為心之用氣之行者 所以分心之體用 而明章句心正氣順體立用行之意也 名雖異 而實非有二也.

●中庸分節辨議

○朱子分為四大節

自首章至索隱章 為第一節,

已上 皆論中庸 以釋首章之義.

自費隱章至哀公問政章 為第二節,

已上 皆言費隱小大.

自誠明章至三十二章 為第三節,

已上 皆言天道人道.

卒章 自為第四節,

復自下學立心之初 推之以至於極.

○饒氏分為六節

首章 自為第一節,

自第二章至十一章 為第二節,

自費隱章至十九章 為第三節,

言費隱小大 至此章武王周公而住.

自哀公問政章至至誠無息章 為第四節,

人道 自哀公章而始 至此至誠無息章而住.

自大哉聖人之道章至三十二章 為第五節,

自大哉聖人章 分言大德小德 至三十二章而住 番陽李氏以為 自大哉聖人章至三十二章 以至德至道分言之.

卒章 為第六節.

○愚則妄謂 總論大旨為三節 細分為五節

首章言命性道教 其下十章皆言中庸 以智仁勇為學之事 推之極於遯世不悔之聖 以孔子之事終之 為第一節.

費隱章 承上章君子依乎中庸 以言君子之道.

其下 由庸言庸行 推之自身而家而國而天下 至於九經之目 以孔子之政終之 為第二節.

右二節 由命性道教 而推之以道 言學者之功為多焉, 然首章言中和 由體而逹用 十二章言費隱 由用而明體 前節 則主言君子擇守之學 後節 則主言君子施措之事 兩節之首 皆提起君子言之 是二節 皆言君子之道 故其大旨一也.

二十一章 言誠明性教 而其下 分言天道人道,

至二十六章 而極於純亦不已之天.

二十七章 承上章文王之德 而言大哉聖人之道,

至三十二章 而極於浩浩其天之德.

右二節 由誠明性教 而推之以德 言聖人之事為多焉, 然自二十二章至二十六章 言天道章 必言至誠 言人道章 必言誠字, 故饒氏李氏皆以為 言天道人道 至二十六章 而住 自大哉聖人之道章以下 饒氏以為 言小德大德 李氏以為 大德小德始現於仲尼章 不應先言於此 當以此章至德至道分言之 愚則妄謂 十二章 言費隱兼小大 其下三章 言費之小 鬼神章 兼費隱包小大 又其下三章 言費之大 以此例之 則大哉聖人之道章 言至德至道 而包大小於其前 故愚好自用章及三重章 言道之小而德在其中 仲尼章 兼包道德大小而言 其下至聖至誠二章 言德之大 而包道在其中也 又此兩節 皆言聖人之德 故前節之首言誠 後節之首言聖人 其大旨一也.

卒章 自爲第五節.

學者問曰 中庸一書 朱子分為四節 饒氏分為六節 今子以為 總論大旨則為三節 而細分為五 其詳 可得聞乎 曰 愚非敢僣為他說 以求異於先哲也 但合二說 從其尤長者爾 故自首章至十一章為 第一節 自費隱章至哀公問政章 為第二節 而誠明章 為第三節之首者 當從朱子 其論天道人道 至二十六章而住 大哉聖人之道章 別為一節之首者 當從饒氏 既已僣著其說於前矣 竊意前二節以道言 而皆極於孔子之聖 君子之實學也. 故皆以其踐履而推行者 言之 故學者之功為多焉 後二節 以德言 而必極於聖人之天 盛德之極致也 故皆以其充積而著現者 言之 聖人之事為多焉 言道則必極於聖 言德則必極於天 故第一節言中庸 而以智仁勇推之 極於遯世不悔之聖 孔子之事也 第二節言費隱 而以庸言庸行推之 至於九經之目 孔子之政也 言道而至於孔子 則君子之學 無以復加矣. 第三節言誠明 而以天道人道推之 極於純 亦不已之天 聖人 與天同德也. 第四節言至德至道 而以小大推之 極於浩浩其天之德 聖人 與天無閒也 言德而至於天 聖人之德無以復加矣 由是而觀 則自首章至三十二章 總論大旨 則不過言道言德 而細論立言之序 則當分爲 四節者 甚曉然矣 饒氏以為 言誠而分天道人道.

自哀公問政章始 自當為論誠諸章之首 似亦得矣. 然章句所謂引孔子之言 以繼大舜文武周公之緖 明其所傳之一致者 誠為碓論 中庸 以天與孔子作模範 故終始言天 亦終始言仲尼 今言舜文武周公 而不以孔子繼之 則非子思子終始標仲尼之意矣 以此書後章 祖述憲章之言及語孟之終歷叙堯舜禹湯文武 而必繼以孔子者觀之 可見矣. 况此書每節更端之言 皆是子思子之自言 其下乃引孔子之言 不應中間一節 獨用孔子之語 以更端也. 饒氏以為 語意更端者 何哉 且言誠而分天道人道. 雖自此章而始 然誠明章 乃承此章夫子之意 而立言以更端, 故又兼以天道人道而言 其下諸章 始分而言之, 若以哀公問政 為更端之首 則次章當言天道 又其次章 當言人道 不必再兼擧而疊言之 然後分而言之也 大抵此書每節雖是更端 然亦必承前章而立言 故第一節終以君子 而第二節承之 首言君子之道 第三節終以文王 而第四節承之 首言聖人之道 則第二節之終言誠 而分天道人道 第三節承之 首言誠明 而兼天道人道者 又何疑哉.

必若區分不相交涉 則言誠 始見於鬼神章 智仁勇 始見於第一節 而詳於哀公問政 又將何以分屬歟 但謂言天道人道 至二十六章而住 自大哉聖人之道章 別為一節誠為朱子忠臣矣. 至以大德小德分言者 李氏非之 而以至德至道言之 然饒氏 以小大言者 得之 而以為小德大德 則未安 李氏 以至德至道言者 得之 而遺其小大 則未備 故又必合二說而言之 然後其意始備矣 後生末學妄議先賢 狂僣之罪 無所逃避 然饒氏甞為朱子忠臣 故愚亦願為饒氏之忠臣 幸諸同志恕其罪 而教其不逮 可也.

曰 子以首章命性道教為前二節之首 二十一章誠明性教 為後二節之首 所言比類 可謂似矣 然首章一篇之體要 其意當不止於第一節而已也 故饒氏別為第一大節 以現其無所不包之意 今子不之從 而但為第一節之首者 何也. 曰 首章之意 雖無所不包 然其下十章 皆論中庸 以釋首章之意 至費隱章 又別更端 則不得不以首章冠 於其下十章也. 若分首章 以為一節 以第二章 又為一節之首 則非每節子思子自言更端之例也. 又不可以釋首章之意者 自別為首也 且首章 雖為此節之首 其意亦無所不包 猶大學明明德 雖並列為三綱 而無所不統也. 曰 第一節言中庸, 則前二節 似以德言 第三節言至誠之道 第四節言大哉聖人之道 則後二節似以道言 且以苟不至德至道不凝之言 觀之 則修德而後凝道也. 今子乃謂前二節言道 後二節言德 何也. 曰 德者 得於本然之體 而道則當行之用 德者 得於踐履之實 而道則所履之事也 前二節言道 而必以德先之者 所以明由其有是德而後有是道也. 後二節言德 而必以道言之者 明由其有是道而知有是德也. 若以學者言之 則入道而後積德 造道而後成德也. 以成德言 則有是至德 故能凝是至道也 前二節 多主學者言 故以道言後二節 多主聖人言 故以德言 此書大旨 始由體而逹用終由用而歸體 故前則言德而明其道 後則言道而明其德 卒章 又總一篇大旨而歷言之 故始言入德 中言為學之道 終之以不顯之徳 其立言之序 亦可見矣 然章句以為 至誠之道 非至聖不能知 至聖之德 非至誠不能為 實非有二物也 可謂盡矣.

 

 

728x90